| 加入桌面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药行情 » 养生食谱 » 正文

深圳率先通过立法支持“中医坐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8-29  浏览次数:146

 广东省深圳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36次会议近日表决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该条例将于今年7月1日起实施。届时,深圳市将出现中医馆和中医坐堂诊所。

  深圳作为“中医坐堂”解禁的全国试点城市之一,率先通过立法支持“中医坐堂”,这一举措被视为“破冰”之举。然而,在“坐堂行医”遭遇禁令之后,如今正式让这种行医方式回归,如何监管、如何规范依然是绕不开的话题。

深圳将现中医坐堂诊所

  一张方桌,一个脉枕,一位老中医坐在药房内通过望、闻、问、切了解病情,之后开方子抓药,这种传统的“坐堂行医”如今在深圳有了更好的生存空间。

  由深圳市政府组织起草,经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后,《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近日获得通过。根据该条例,在已有中医综合医院和中医专科医院的基础上,深圳市将依法产生一批中医馆和中医坐堂诊所。

  据了解,中医馆是一种全新的中医医疗机构,其规模近似于中医门诊部,但不要求设置急诊科,不要求配备西医检验设备,只需具备设置3个以上中医临床科室、有4名以上中医医师等条件即可开办。而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药品零售店,在具备有独立的诊疗室,有取得中医执业医师资格、从事临床工作5年以上的医师等条件之后,即可开设中医坐堂诊所。中医坐堂诊所是药品零售店的内设机构。

  而据深圳媒体报道,中医坐堂诊所和中医馆可以提供除西药和手术治疗之外的许多医疗服务。

个别药店“挂羊头卖狗肉”

  2007年11月,卫生部新闻办公室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共同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为被禁6年的“中医坐堂”放行,深圳、石家庄、沈阳等地展开试点工作。

  “但发展到今天,坐堂医大多是药托儿,为了药店利益开大处方等现象依然存在,甚至出现违法坐堂医。”有业内人士表示。

  据了解,目前深圳有各类卫生机构2600家,其中中医医疗机构309家,占全市医疗机构的11.8%,中医医院5家,中西医结合医院4家,中医门诊部11家,中医诊所276家。但也出现很多“打擦边球”的药店,他们或没有正规的地点作为“中医坐堂“的诊室,或打着中医的名号招摇撞骗。

  深圳市2009年出台的《深圳市中医坐堂医诊所基本标准(试行)》规定,坐堂中医只能通过“望、闻、问、切”及辨证施治开展诊疗或者使用针灸、推拿、拔火罐等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一律不得使用西药。在药店坐堂行医的医生需具有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还必须在中医坐堂医诊所进行注册。此外,药店设置的诊室必须独立隔开,诊室不超过两个,每个诊室的建筑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

  记者近日走访了深圳市福田区某城中村的一些连锁药店。在部分药店里,记者看到所谓的中医在帮患者看病、把脉、开处方或介绍药物,但是没有见到规定中所提及的诊室,取而代之的是一张桌子。据市民陈小姐介绍,她曾因皮肤过敏到一家中医药店看病,一位女医生看过后,给她写了张方子。“两瓶药丸接近100元,我当时只吃了几颗,过敏就退了。根本没必要开那么多药。”陈小姐说。

  对此,深圳市和顺堂医药有限公司连锁国医药馆总监易根林表示,总的来说深圳市试点“中医坐堂”的成效还是很好的,但不排除个别药店借机“挂羊头卖狗肉”。有些药店本身不愿意只从事中药的销售,所以虽然不符合申请“中医坐堂”药店的资格,却私底下聘请人员帮病人看病、推销药品,有时还会为了利益开大处方。

将更好地规范中医坐堂

  2009年,深圳市全面开禁“中医坐堂”,如何加强监管,规范坐堂医诊所的经营,防止出现大处方、误导误诊等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如果药店请的是经验丰富的著名老中医,对患者而言将有更大的保障。”深圳市中医院一名中医师表示,毕竟药店不像医院,缺乏各类检查仪器作为辅助手段,单纯靠望、闻、问、切的传统中医手段来诊疗,如果医生水平不够或胡乱用药,延误了患者的治疗,药店和坐堂医生是否能担起应有的责任?这些都需要主管部门充分考虑。

  对此,深圳市卫生部门曾回应表示,设中医坐堂诊所的要求,均按省卫生厅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相关规定来实施,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或事故,卫生部门将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深圳市卫生局中医处廖处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避免上述情况出现,首先是把住中药店和坐堂中医的准入关。申请中医坐诊的中药店必须符合《深圳市医疗机构“放心中药房”II期》标准,在中药采购、仓储配送、中药调剂、煎药等七个方面达标才具备资格。为了避免庸医误人,医生的准入制度也很严格,必须是取得中医执业医师资格后从事5年以上临床工作的医师才能坐堂。深圳市卫生局将对提出申请中医的资格进行审查。为避免中药店坐堂行医扰乱医疗秩序,深圳规定只能在诊治中使用中成药、中药饮片和药材,不能给病人开西药或者采取西医医疗方式为病人治疗,以防止中药店或中医师借机牟利。此外,在日常监管上,他表示,卫生部门将和药监部门共同加强监管。其中卫生部门负责对中医资质、中医的服务质量、从业行为等进行严格管理,药监部门负责对中药质量、安全、准入的监管。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 医药行情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相关医药行情
推荐医药行情
点击排行

 
 
免责声明:本网所展示的供求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最佳分辨率1024*768,IE6或以上)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