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中医如何察言观色(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2-26  来源:中医中药  作者:中医中药  浏览次数:697
核心提示:中医中药

  察言观色,语出《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这段话里孔子和子张谈论士大夫应注重道德修养,品质正直,懂得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关注他人内心感受,总是用谦恭的态度对待他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做个通达之人。

  中医学常常通过察言观色作为了解病人的体质和诊断疾病的手段。“察言”属于中医学的“闻诊”。“观色”则属于“望诊”。不同的言语和面色,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察言

  正常人的声音,具有发音自然、音调和畅、言语清楚等特点。声音与语言,主要反映肺、肾、心的功能。患病时烦躁多言,多属实证热证。沉默寡言多属虚证寒证。言语轻迟低微,欲言不能为“夺气”,是中气大虚之证。言为心声,言语失常多与心病有关。常见的语言异常有以下几种。

  语言蹇涩:说话不流利,发音不清楚。多见于中风后遗症或热病后期,痰火内盛,蒙闭清窍。

  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多发生于高热后,属热扰心神之实证。

  郑声:神志昏沉,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属于疾病晚期心气大伤,精神散乱的虚证。

  独语:喃喃自语,见人则止。多见于邪陷心包或痰蒙心窍。

  错语:语言颠倒,言后自知说错而不能自主。多见于心气不足,神失所养的虚证。

  狂言:狂言叫骂,喜笑不休。多见于痰火扰心的狂证。

[责任编辑:赵瑞]

1 2 下一页 尾页

21
 
关键词: 中医中药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免责声明:本网所展示的供求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最佳分辨率1024*768,IE6或以上)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