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铜人涂蜡用针刺,扎得准,水就从孔穴流出
第三代针灸铜人成为镇馆之宝
铸造于明朝正统年之后的针灸铜人,乃是同仁堂乐氏家族的祖传之物,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比同仁堂的历史还要长出200多年。这尊铜人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十分罕见,因为它是目前全球仅存的两尊针灸铜人之一,另一尊铜人现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博物馆,是沙皇俄国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从清朝太医院劫掠到俄罗斯的。如此一来,同仁堂的针灸铜人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馆中的镇馆之宝。
在当世来看,针灸铜人着实珍贵,透过它的发展历程人们能够感受到中医科学当中源远流长的针灸文化。据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的专家介绍,早在汉代,中国就出现了用于针刺训练的木质偶人,可惜由于其材质容易损毁而未见流传。到了宋代,出现了很多不同材质的针灸人体模型。宋天圣年间,官造的青铜针灸人体模型诞生,简称为针灸铜人,后人称之为 天圣铜人 。
天圣铜人由时任殿中省尚药奉御的王惟一负责修铸,当时一并铸造了两尊,分别放在医官院和大相国寺。从此,天圣铜人成为中国人修习针灸的圭臬,同时它可能还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医学标准。
专家还提到,宋代的两尊天圣铜人跟真人大小相似,铜人内部安置着可以活动的五脏六腑;表面则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孔,每个小孔还铸有穴位名称。铜人表面铸有经络走向及穴位位置,穴位钻孔,通身共有穴位657个,穴名354个。令今人难以想象的是,先人们已经开始用黄蜡涂满铜人表面,向铜人体内灌满水,然后拿针扎刺穴位。如果扎得准确,水就会由孔中流出,否则无水流出,先人们常常以此考查医官院学生的成绩。天圣铜人名正言顺地成为中国第一代针灸铜人。
第二代当数明朝的正统铜人。到了明朝正统年间,由于天圣铜人损毁严重,明政府又重新铸造了一尊针灸铜人,史称正统铜人。专家评价,正统铜人不仅具有一般意义上的美学价值,还具有极高的针灸学术价值,既体现出我国高超的金属铸造工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那个时代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水平。
天圣铜人的 孙子辈 第三代针灸铜人就是记者在博物馆里见到的镇馆之宝了。这尊明朝后期铸造的铜人,身长78厘米,重约30公斤,通身呈金铜色。铜人身上共有穴位孔360多个,真可谓是 铜人虽小,百穴俱全 啊。 爷爷辈 天圣铜人早已不见真身, 爸爸级别 的 正统铜人 又被劫至他乡,在同仁堂博物馆里,这第三代针灸铜人不仅仅是作为古老的医学模型而存在,它还是同仁堂制售药品的奇异标志,在逝去的岁月里它曾亲眼目睹了同仁堂中医药产业的兴衰沉浮。
馆名:同仁堂博物馆
地点:北京市崇文区东兴隆街52号
特点:国内首家由企业所建中医药博物馆
收藏方向:以同仁堂历史为主线的中医药用具、药目和图片
建馆时间:2007年4月9日
镇馆之宝:同仁堂世代相传的针灸铜人
私人博物馆是散落民间的文化瑰宝。 盛世兴收藏 ,时代经济快速发展,使大众收藏渐成气候。而私人藏品的不断累积,催生了私人博物馆的诞生。与此同时,一些公立的有特点的博物馆改建风潮也正趋热。截至目前,本市已经有注册博物馆160多家,荣登全国博物馆数量榜首。
据悉,国家已有规定,对 私博 在资金上给予补贴,同时将出台针对 私博 的管理细则。
我们推出 观摩特色藏馆 系列报道,是为了通过一个个 博物馆始作俑者 的故事,折射出一个经济时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执著。
企业出资二千万,李莲英旧宅建藏馆
三百多平方米的展厅千件中医药文物
2001年40集电视连续剧《大宅门》风靡整个中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一大谈资。《大宅门》中,大太监李莲英曾在以同仁堂为原型的 百草堂 上有过一段戏。2007年4月9日,在李莲英故居正对面,一座古香古色的同仁堂博物馆向观众敞开了大门。
同仁堂博物馆坐落在崇文门新世界购物商厦的西侧。时尚气派的现代购物商圈里突然出现一座古朴的民宅院落,远远看去十分惹眼。走近博物馆,它的院墙皆由仿古青砖青瓦构筑而成,朱红色的漆门虽说不上富丽堂皇,但也十分别致,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车流衬托下,倒是愈加显得风格独特。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宣传部部长金永年介绍说,之所以选中这个地方建馆,就是觉得李莲英故居具有比较完好的晚清建筑风貌,恰好也与同仁堂的传统制药风格相契合。
2006年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同仁堂中医药文化榜上有名,一举成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代表。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医传统文化,也为了传统中医药文化能够在民间广泛流传,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专门出资2000多万元用于博物馆的选址建设和文物搜集,在李莲英旧居,现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部的对面,建成同仁堂博物馆。因此,同仁堂博物馆还是国内第一家由企业出资建设的中医药主题博物馆。从2006年3月起,历时一年多的修建,同仁堂博物馆终于在今年4月9日进入试开馆阶段。
整座博物馆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展陈面积300多平方米。全馆分成7个展厅,5个主题,分别由 历史·溯源 、 商业·文化 、 创业·渊源 、 保护·传承 、 创新·发展 5个部分组成,共陈列展出了1000余件中医药历史文物,其中,许多珍贵文物和历史文献均是在国内首次展出。
博物馆以传统中医文化为基础,展出从新石器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和汉代到晋、唐、宋、元、明、清以及民国等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中医药文物,描绘出中医药学从始创到成熟、从形成到繁荣、从继承到创新的轨迹;把同仁堂的历史文化作为主线,通过同仁堂保存的部分实物和图片文字清晰地再现了同仁堂创业、发展的历史脉络,生动展示了同仁堂中医药文化 重质量、讲诚信 的深厚底蕴。
博物馆免费开放,另有一千多件展品将陆续推出
在2007年4月9日博物馆的建成仪式上,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会主席陆建国表示,建设同仁堂博物馆有四个目的:继承
保护创新同仁堂的中医药文化;体现同仁堂集团既是经济实体又是文化载体的发展战略,这也是同仁堂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显著标志;对内凝聚员工,对外宣传同仁堂文化;为同仁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准备。
说到为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助跑,金部长提起今年5月23日,成都市将举办一次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博物馆近期正准备携带图片资料去参展,恰好可以借参加博览会的机会为申遗活动热热身。至于进一步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跟文化部、国家医药局共同研究策划。
同仁堂博物馆目前尚属于试运行阶段,馆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博物馆还有一些地方正在修饰之中,如馆门正对的一块青砖影壁,现在还没有装饰,不久会在上面挂起以 同修仁德 为主要内容的71字同仁堂堂训。
由于处在试开馆阶段,同仁堂博物馆只接受团体预约,试开馆至今已经吸引了中医药大学、机关企业等四五十个团体前来博物馆参观。金部长告诉记者,等到博物馆彻底建设完毕,馆陈设施达到国家相关标准时,一定会向所有喜爱和关心中医药文化的公众开放,并且保证全部免费开放。
谈到博物馆未来的发展,金部长说博物馆今后的运作和文物维护经费也都将由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支付。
博物馆目前拥有2000多件展品,展出的只占展品总数的一半。今后博物馆方面也会适时安排一些换展,让更多的中医药文物得以展露容颜,到那时,人们或许有机会一睹同仁堂珍藏多年价值百万的大野参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