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上海艾力斯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正忙着为新药投产四处选址。今年3月,这家公司自主研发的我国首个沙坦类降压药物 艾力沙坦 进入Ⅲ期临床试验,有望于明年初拿到生产批文,买地建厂已迫在眉睫。
眼下在上海,忙着将药证转化为药品的企业,远不止艾力斯一家。记者昨天从市科委获悉,未来三年,申城将有48个一类新药陆续 踢出临门一脚 ,进入产业化的关键时期;同时将有上百个医药大品种需要进行工艺优化、质量提升等二次开发。
作为本市最新确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九个重点领域之一,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正处在新一轮发展的 节骨眼 上。为此,市科委专门拿出1.2亿元,设立生物医药产业转化项目,重点帮助企业形成产品生产能力。
对于像艾力斯这样的研发型企业来说,一旦艾力沙坦成功产业化,就意味着公司从纯投入到高产出的质变。 我们打算圈地100亩,兴建4-6条生产线,预计初期投入需要2亿到3亿元。此时,若能得到政府助一臂之力,不仅能一定程度缓解资金压力,更将坚定企业信心。 艾力斯公司战略发展总监张晓芳看好创新药物的成长环境。
占据全球1/4艾滋病原料药市场的上海迪赛诺医药投资有限公司,去年产值已达15亿元。在连续几年高速扩张后,今年原本打算适度收缩,控制风险。听说刚刚出台的产业激励政策,公司决定继续投资1.3亿元,在张江兴建年产10亿片艾滋病成品药的生产线。公司董事长李金亮坦言,对于新生产线的选址,公司内部曾有过争论,毕竟上海的人力及运营成本相对较高。 前几天,有关生物医药产业的利好政策一出台,我们彻底打消了去外地建厂的念头,信心比金钱更重要! 在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生物医药产业成为本市少数几个逆风飞扬的产业之一。去年,全市生物医药行业经济总量达1034.6亿元,同比增长15.8%。今年前4个月,这个产业仍保持了15%的快速增长。在全市纳入统计的410家生物医药企业中,现有38家产值超过2亿元的龙头企业和45个年销售额超亿元的拳头产品。不过,与上海的研发优势相比,生物医药产业的未来发展仍有较大空间。
尽管不愁销路,上市已28年的麝香保心丸却时刻保持着锐意进取的念头。2001年至今,这粒直径仅2.85毫米的药丸先后经历了四五次大大小小的工艺革新,年销售额从6000多万元猛增至去年的2.7亿元。 层层剥笋 ,正是 老字号 中药做大市场的成功秘诀。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研发执行总监詹常森告诉记者,公司与二军大、清华大学等合作,从药丸的7味中药组分中分离出95个化合物, 剥开了第一层笋 。今年,国家 重大新药创制 科技专项将支持公司继续 剥笋 ,用现代医学语言破解其治病救人的密码。随着 剥笋 的深入,明年,麝香保心丸的销售额有望突破5亿元,跻身我国中成药单品销售榜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