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之间, 多元化 一词风行于药店。2005年,媒体还在讨论要不要多元化(多元化是陷阱还是馅饼?多元化的 元 维度如何确定)。到了2007年,业界在倡导平价药房转型、大健康等概念的时候,药店多元化便从后台走向前台,从战略探讨变成战术取舍。许多药店不考虑自己所在商圈特点、业态类型、顾客消费习惯、业内竞争状况等条件,纷纷加入了多元化的大军。
概述:药店多元化风暴已经来临
药店多元化,首先是品类的多元化。以前药店以卖药为主,现在非药品占据了药店很大部分的货架;以前药店的品类比较侧重于大分类,现在更讲究中分类和小分类;以前的品类只是对政策规定和销售历史的回应,现在更注重于未来需求导向和顾客细分的市场变化。除此以外,药店多元化还包括了服务领域和服务方式的多元化,如医药互动、健康营养咨询、药膳与食疗、个人和家庭护理、养生、运动疗法、康复、心理咨询等。
资本多元化近年来也构成了药店多元化的重要内容,如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相互渗透,业外资本与业内资本的交织,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风险资本对实业资本的掌控等,最近一两年主导了药店多元化发展的方向。
与此同时,药店竞争的多元(样)化,也成为药店多元化发展的具体体现,如药店与药店之间的竞争日益表现为药店业态之间的竞争,平价药房、专业药房的传统划分,也因为其相互渗透、融合而延伸出许多新的业态。甚至平价药房本身也变成一顶帽子,先前的平价药房可以戴,也可以不戴,连锁专业药房也可以成为平价药房。另外,药店与医院、商超、卖场等其他类型终端的竞争及业内竞争,将在医药不分的现行体制下,加剧药店多元(样)化的竞争态势。
药店多元化还反映在售卖场地(经营面积)、商品陈列(柜台或开架或专区)、员工构成等经营要素的组合或组合方式,以及采购、营销、运营等方方面面。总之,一场药店多元化的风暴已经来临,药店仅售卖药品或只是药品买卖场所的传统标识,已被这一场风暴掀翻飘远。
第一阶段 萌芽期(1996~2003年)
药店多元化首先是对原有商品结构的突破和丰富。
长期以来,药店经营的品类被分为中药和西药。上海的徐重道国药号始创于1921年,除了在名贵中药、参茸补剂、饮片配方、丸散膏丹等传统品类方面名噪当时的上海滩,它还首创中药接方送药、代客煎药的服务项目,而且提倡 一业为主,多种经营 的多元化经营理念。据说这是最早在中药店引进西药品类的药店,是老字号里最早实行多元化的中药店之一。
一直到深圳海王星辰连锁药店和其他平价药房出现之前,国内药店一般就只有中药店和西药店两种类型(中西兼营的不多),经营品种也主要以药品为主。如在上海,华氏大药房一开始主要定位为西药店,西药进货主要归口为上海市医药公司;雷允上连锁主要定位为中药店,中药进货主要归口为上海市药材公司(雷允上)。1996年,以美国药店为标杆的海王星辰连锁药店在深圳挂牌,它不仅在经营理念上,更重要的是在药店的经营品类上揭开了我国零售药店多元化的序幕。附表所列是海王星辰连锁药店品类的多元化调整表。
从2000年开始,深圳友和、哈尔滨宝丰、湖南益丰、湖南老百姓等首创低价、大面积、开架售药的平价药房新业态,在品规数、消费者选择、高频度交易、事件营销等方面给当时的药品零售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这其实也是药店经营要素多元化、经营思路多元化的一次重大突破。
特点:由于 老百姓 等平价药房此时的多元化还未能聚焦到药店经营品类上面,药品仍然是平价药房的主营品种,他们的精力仍然放在通过价格战来回应国家政策、提升人气上,当时平价药房非药品的占比大都未超过20%,这点与其他连锁专业药店也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再加上海王星辰在当时经营品种的调整显得非常之独立特行,其行业影响力也尚未展现。因此,如果主要从经营品类的多元化来看,这个阶段虽然出现了开启药店多元化经营大门的海王星辰、湖南益丰等药店,但最多也只能视为中国零售药店多元化的萌芽期。
第二阶段 试探期(2003~2006年)
这一阶段是国内零售药店的快速发展期。一些立志于全国性扩张的连锁药店,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开始注重利润的获取和赢利模式的建立。如海王星辰的品类多元化开始进行全国性的适应性调整,OEM品种增加,非处方药在药品中的占比加大,保健食品、医疗器械、个人护理品、家庭健康及生活用品等大类的占比,也在进行非常频繁的调整。其对行业的示范效应开始显现。
平价药房中,上海益丰开始有步骤地涉足医疗器械领域,并用它挑起价格战(2004年10月),无锡市民大药房则把价格战集中到眼镜等生活用品(2005年,其经营品类中药品与非药品之比已达3∶7),杭州天天好、昆山百佳惠也在此时创新超市药房业态,经营品类明显增加了百货类商品的数量(超过30%,有的甚至达50%)。
药妆店也在这个阶段开始出现。2003年9月,杭州武林在国内首次引进并实施药妆店改造,它所代理的国内外知名个人护理化妆品占到商品总量的30%以上。不久,台湾康是美进驻深圳,成为规范意义上的药妆店样本,开始引发国内药店经营药妆的尝试。香港万宁、屈臣氏登陆深圳,其锁定特定消费人群的经营理念给当时急于寻求多元化经营的药店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上述事例,标示着国内药店整体上进入了多元化的试探期。与此同时,同仁堂在全国的扩张(包括同仁堂专柜、高档参茸品类专柜向全国的渗透),上海童涵春、蔡同德、雷允上等百年老店联合举办的 上海国际膏方节 渐成气候,国际知名品牌化妆品薇姿、雅漾、优色林等在药店的专柜,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药店系统的多元化探索步伐。
特点:此一阶段,一些大连锁,主要是一些主流连锁专业药店(海王星辰和深圳的一些连锁药店除外),如上海的五大连锁、北京的 四大家族 以及广州、成都、重庆、南京、济南的区域强势连锁企业,甚至包括 老百姓 在内的绝大多数平价药房,都还是以卖药为主,品类多元化的意识尚未根本确立。尽管一些敏锐的战略制定者已经有一些试验,如上海复星与联华超市合作开办超市药店,上海华氏探索店中店(柜)、药妆店等。但药店到底是走专业化还是走多元化的道路,许多连锁药店的决策者都还在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