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扶正祛邪”中药防治甲流提高免疫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2-09  来源:中医中药  作者:中医中药  浏览次数:878
核心提示:中医中药

    安徽甲型H1N1流感疫情逐渐进入高峰期。中医药防治流感,也逐渐成为群众关注的热门话题。各地纷纷组织中医专家,在长期临床实践和梳理文献、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甲型H1N1流感的特点,从生活起居、饮食调理、药物预防等方面给群众提供了有效预防甲流方案。中医药防治甲流,究竟有何优势?效果如何?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省中医院刘健教授。

   简、便、验、廉 显优势

  中医学中,何谓流感?甲流在中医学称为 时行感冒 ,与季节天气密切相关,属 瘟疫 范畴,为时邪疫毒引起,从口鼻而入。 《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谓: 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明代《温疫论》谓之 疫者感天地之疬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即病,邪自口鼻而入 。由此可见,时行感冒是由外界病毒而引起的一种外感热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流行性。

  中医认为,流感病因不外乎内外两种。人体外感疫疬之邪,是发病的外在因素;寒热异常,温凉失节,岁时不和是时行感冒的主要病因。人体正气不足,是感邪的内在因素。 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时行感冒最根本的病因是正气不足、身体虚弱或饮食劳倦、抵抗力下降,此时略有不慎,即感风邪疫毒。 对此,刘健又给出一番通俗形象的解释: 中医强调人体阴阳平衡、天人相应。天气转冷时保暖不够、疲劳工作后休息不好等等,都会打破身体的原有平衡,降低人体自身抵抗力。此时再面对外来病毒的侵袭,自然会因势不均力不敌而败下阵来。

  而针对一直被高度关注的西药治疗甲流可能会产生耐药性问题,专家强调中医目前不存在这些问题, 中医讲究辩证施治、因人施治,且全部使用复方药,更可借此发挥积极作用。
  早期治疗很关键

  针对目前甲流疫情持续高发态势,刘健建议早期应用中药治疗,以争取最佳疗效,减少重症病例,降低病死率;重症患者应中西药并用,优势互补,提高疗效,确保病人安全。

  中医治病,主张早期治疗, 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 有两种涵意:一是预防医学思想,主张在尚未发病时,进行预防;二是早期治疗思想。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在防治甲流工作中得到最充分体现。 所谓 治未病 包括三层含义,一是 未病先防 ,即尚未患病时就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 既病防变 ,即是有了疾病,要防范疾病出现新并发症或进一步恶化;三是 瘥后防复 ,即病愈后要坚持继续调理两三天。出现流感早期症状后,如不及时控制,病毒很可能会 传里 进入气血层面。因此, 治未病 主张在潜伏期或前驱期,无症状或无典型症状时,抓住最佳治疗时机,争取最佳疗效,以减少重症病人,降低病死率。

  近段时间天气寒冷,推进了甲流第二波高峰的前移。随着防治工作的不断进行,中医药在治疗甲流等传染病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据了解,目前,省中医院有关专家已进驻合肥市传染病医院,参与甲流确诊病例的诊治工作,在确诊病例尤其是轻症患者治疗方面临床疗效明显。 同时,我们也正在进一步研究中医药在防治重症患者方面的作用。 刘健说。

  由于中医药治疗甲流的特点在于辩证论治,强调地域差异、个体差异以及病情差异。 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安徽地处江淮地带,百姓体质易感染湿邪。近期天气比较寒湿,处方多以化湿、散寒为主。 因此,外地公布的防治甲流中药处方,并不一定适合我省居民,市民最好使用我省公布的防甲流处方。

  预防措施不可少

  中医历来强调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正气充裕,是抵御一切外邪的根本。而所谓 正气 ,类似现代医学的 免疫 ,简言之就是免患疾病的意思。中医非常重视 正气 在发病学上的主导作用,强调正气强弱是决定人体是否发病的最基本因素。只要体内正气旺盛,纵有许多致病因素( 邪气 ),正气也能抵御,机体就可免于生病。因此,防控甲流,对于广大易感人群来说,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强机体抗病毒能力是预防的关键。一定意义上说,预防即是中医 治未病 思想的核心。如何增强免疫力?养正气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刘健详细开出了防治良方。

   扶正 方面。 一是食饮有节。饮食要适时有规律,以免脾胃功能紊乱;要适量,每餐七分饱;要适质,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及含有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注意多样化,少进烟酒等刺激之品。二是起居有常。要调适个体生物钟规律,保障充分睡眠;注意劳逸结合,适当的体力劳动可使气血畅通,反之,过劳会耗伤气血,过逸又可使气血阻滞而发生各种疾病;坚持适合个体的体育活动,以保证肌肉强健、关节疏利。三是调摄精神。流感具有发病急、来势凶、病情险、变化多的特点,且易伤津扰神,所以要正确认识疾病与疫情,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四是适寒温、调阴阳。不同的季节,就有不同的易感之邪和易患之病,如春易伤风、夏易中暑、秋易伤燥、冬易病寒等。疫病的发生,与自然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天气转冷,一定要及时添衣,注意保暖。

   祛邪 方面。一是规避病因。外感病邪多从口入,所以,预防呼吸道传染病要从环境入手,注意维持室内通风和空气清新,多晒太阳;注意集体卫生、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前往人群密集处应戴口罩。二是药食预防。部分祛风、清热、解毒的中药有预防感冒的作用,山药、扁豆、茯苓、赤豆等具有化湿、清热作用,不妨在煮稀饭时添加一些。对于易感人群,咽喉干燥者,可用菊花、蜂蜜泡水代茶饮;体虚易患感冒者,可常用黄芪、西洋参片等泡水代茶饮。

  在刘健看来,与大自然 亲密接触 是最重要的一点。 所谓‘天人相应’,就是要与大自然相一致、相和谐,给身体一个机会去尽快适应外界气候、环境的变化。即使室外每天散散步,都是有好处的。寒冷的冬天,每天缩在暖气房里,反而更容易得流感。

 
关键词: 中医中药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免责声明:本网所展示的供求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最佳分辨率1024*768,IE6或以上)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