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春节与中医相通(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6-15  来源:中医中药  作者:中医中药  浏览次数:845
核心提示:中医中药

  春节名称改变 与中医有着相似命运

  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自虞舜时代兴起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但农历正月初一被正式命名为“春节”,却是辛亥革命以后才开始的。在此之前,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先秦时期,叫“岁首”“上日”“元日”等;到了两汉时代,被称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阶段,叫做“元辰”“元首”“岁朝”等;唐宋元明时期,则是“元旦”“岁日”“新正”“新元”等;而从清代开始,一直被称为“元旦”或“元日”。

  1911年12月31日,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公历,所以便统计”的目的,建议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历(也称阳历)纪元,并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的名义发布了《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中华民国采用阳历,期于一新耳目,与世界各强国共进文明,即以十一月十三日改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日。”1912年1月1日,正式开始使用阳历纪年,称阳历1月1日为“新年”。从此,农历的正月初一,便不再称为“新年”。由于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同时也为区别世界公历的新年,所以民间就开始出现了把农历新年称为“春节”的说法。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规定,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而农历正月初一被正式改称“春节”。

  中医,古称“医”“医学”,属于“方技”“方术”的范畴。西学东渐后,中国学术界把中国固有的学术称为“中学”,而把从西方传入的学术称为“西学”,于是乎就用“西国医士”“西洋医士”“洋医”等来称谓伴随西学而传入的西方医学,并逐渐以“西医”一语作为规范化的概念而流行起来。与此相应,“中医生”“中国医人”“中国医学”等则成为中国本土医学的称号,并逐渐形成了以“中医”一词作为区别于“西医”的约定俗成的对应概念。后来,西医凭借“科学”的威力日益深入人心,并占据了中国医学的主导地位,西医学界称自己为“新医”,而将中医蔑称为“旧医”;中医学界则改称自己为“国医”,并于1931年成立了中央国医馆。1933年,国民政府立法院讨论通过《国医条例》时,决定改“国医”为“中医”。1936年,国民政府正式颁布《中医条例》。至此,“中医”这一名称才在法律层面得以确立。

  春节的起因与中医有着相通原理

  汉代的《尚书大传》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也说:“正月一日为元日,亦云三元: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意思都是是说:春节是新年的开端、新季节的开端、新月份的开端。

  我们的祖先之所以将早春时节一个原本普普通通的、看不见月亮的日子确定为一年的开端——春节,体现了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追求阴阳调和的思想观念。在春节的确定上,既考虑太阳的运行规律,也考虑月亮的运行规律,追求的是阴阳调和、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认为无论是个体的人,还是自然与社会,只有阴阳和谐,才能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刘林]

1 2 下一页 尾页

21
 
关键词: 中医中药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免责声明:本网所展示的供求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最佳分辨率1024*768,IE6或以上)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