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积极而艰难的历程 医药产业国际化探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5-06  来源:中医中药  作者:中医中药  浏览次数:819
核心提示:中医中药

     总体来看,中国医药行业对外投资还比较少,正处于起步阶段。与其他行业海外资本运作相比,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效益,中国药企仍然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大多数中国药企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目的是寻找市场,特别是在国内医药市场复杂多变、波动较大的形势下,医药产品出口成为消化过剩能力、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和拉动国内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以主要出口产品维生素C为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维生素C生产国,年生产能力可达到11万吨,2007年的实际产量9.6万吨,而出口量就接近7万吨,国内仅消耗约2.6万吨。实际上,许多大宗原料药产品早已不停留在满足国内需要上,而是更多地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这些需求既来自欧美等规范市场,也有来自印度以及非洲等非规范市场。

    与此同时,近年来已有相当多的企业为实现其他目的纷纷走向国际,要么利用劳动力和资源优势对外进行投资;要么为寻找更多的资本支持,按照西方上市公司进行新的包装,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地上市融资;要么为掌握新的研发技术与专利产品,并购国外企业;要么为便捷地融入当地营销网络,以本土化的管理方式在外设立分公司或合资公司等。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药企走出去,国际化动因开始呈现多样化趋势,而力图通过这一过程加紧进行海外学习,积累更多的经验,摸索新的发展模式成为这些走出去企业的共同特点。

    当前,大多数中国医药企业主要采取贸易方式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据不完全统计,当前中国有从事国际贸易实绩的企业超过4万家。长期以来,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2000年以来年均递增20%以上。2007年,进出口额创历史新高,达到385.9亿美元,同比增加25.6%。贸易竞争指数从2001年的0.12上升到2007年的0.27,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加强。中国在原料药出口方面具有相当的国际竞争优势,某些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支配地位,例如维生素C、扑热息痛、青霉素工业盐和糖精钠的出口分别约占世界贸易量的65%、40%、60%和90%。然而,中国医药企业出口以初级、资源类产品为主,原料药出口比重大,占总出口的54.3%,如不计医疗器械类产品,则占出口的82.8%,高技术含量的化学药品制剂和高端医疗器械产品仍然没有改变持续逆差的局面,而且医药进出口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比重小,2006年仅为1.7%。

    与对外贸易相比,尽管中国医药企业的对外投资数量和金额不大,但却呈现愈加积极的态势。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医药生产企业开始试探性地对外直接投资。1987年,中国青春宝加拿大分公司成立,这是中国中药行业在境外与外商合资经营的第一家企业。现在,中国医药生产企业在美国、日本、新加坡、肯尼亚、墨西哥、加蓬、越南、苏丹等国家和地区都投资兴办了企业,1998年,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在苏丹喀土穆设立工厂,生产青蒿素产品。2006年初,中国国药集团在越南设立的西药制剂工厂开始试生产;同仁堂作为中国最大的中药企业,在欧美和东南亚等地开办二十多家分公司(药店),通过 以医带药 的方式逐步发展。此外,三九集团曾尝试收购日本东亚制药,成为第一个敢于兼并国外企业的中国药企。2007年,以研发外包为主业的药明康德以约1.4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生物学服务和医学设施供应商AppTech公司,成为国内医药界首个获得成功的海外购并案。

 
关键词: 中医中药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免责声明:本网所展示的供求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最佳分辨率1024*768,IE6或以上)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