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发改委展开全国范围药价调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4-26  来源:中医中药  作者:中医中药  浏览次数:1145
核心提示:中医中药

    药价改革,一直是医疗体制改革的敏感环节。

    1998年至2007年,发改委已连续24次对药品降价。但 以药养医 的体制下,药品的实际价格构成十分复杂,由于流通环节成本过高,药企纷称 无利可图 。

    自2007年以来,我们再没有出台过降价的政策,就是考虑给医药企业一些喘息的时机。另一方面,也让企业有调整策略、适应大环境的机会。 发改委价格司医药处一位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而新医改,再次带来了药价调整的契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药企普遍认为,医改新政下,药价进一步调整势在必行:医疗保障体系中使用的药品,以国家 买单 为主,在国家财政支出有限的现状下,国家当然希望尽可能提高财政投入的效率。

    主推 低价药

    事实上,近日,一场全面的药价调查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发改委再次给医药企业下发《药品成本专项调查表》,内容涉及生产过程的原辅料、能源、人工成本以及销售过程中的费用等多个方面。业界普遍认为,这是 下一轮药价调整 的前奏。

    上述发改委人士指出,在此前 以药养医 的体制下,药品价格在各环节的实际构成中,生产成本只占30%,商业流通成本占到20%到25%,其中包含医药代表5%的提成,医院环节占据45%到50%,其中包括医院加价、折扣和医生回扣的费用。

    目前的药品价格,包含了本应由财政和医疗服务业务承担的对医院成本的补偿。 该人士表示。

    现行体制下,实行政府定价的药品,主要是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药品及其它垄断的特殊产品(如避孕药、预防免疫药、麻醉药等)。

    目前,纳入政府管理价格范围的药品数量为2400种,占市场流通药品数量的20%左右,占市场销售份额的60%左右。定价方式为,国家制定最高零售价格,生产经营企业和医院在 不突破政府规定的最高零售价格 的前提下,依据市场竞争情况确定实际出厂、批发和实际零售价格。其中,医疗机构拥有15%的加价权,可以在购进药品价格的基础上加价15%,作为自己的合法收入。

    问题是,在这一机制下,价格便宜的药品,在医疗机构特别是城市医院基本没有市场,主要销往农村。

    对于未来政府管理药价的新趋势,上述发改委人士认为,需要合理调整 政府定价药 的范围。并且,配合医改整体方案,使其进入更广泛的市场。

    推行基本药物定点生产和集中采购,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业内人士指出,对于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品,由于是政府采购买单,这部分产品的价格应该由政府确定,同时由于政府采购量巨大,可以确定一个较低的价格。

    单独定价 暂停

    在此背景下,高价药首先受到 关注 。在中国市场,原研药和仿制药的价差,一直备受争议。

    原研药享受单独定价,以致比仿制药价格高出许多 的现实,被国内不少药品生产商指责为享有 超国民待遇 。

业界传闻,发改委有可能调整单独定价策略,此举对在 单独定价 上获益最多的外资药企影响较大。
    专利药,由于其前期研发投入巨大,享有高药价,是全球通则。但目前,很多外资药企已经过期的专利药,通过单独定价政策,仍获得了超过国内药企同类产品的 待遇 。很多药品的价格,是国内同类产品价格的3-5倍。

    对此,上述发改委人士表示,对于西药的单独定价和中药的优质优价政策,实质都是给与特殊定价政策,但政府部门对这一特殊待遇的给与,已经越来越谨慎了。 西药的单独定价,最后一批2005年8月公布,此后一直暂停。中药的优质优价,最后一批是在2007年上半年,目前也是暂停。

    该人士表示,发改委已经明确要求严格 单独定价 政策,同时,还将出台 抑制医疗机构使用高价药 的政策。

    过度仿制 从低定价

    低价药,同样面临下调压力。

    比如,对首仿和二仿定不同的价格,对过度仿制品种实行上市后‘从低定价’的制度,这些都在讨论当中。 上述人士指出。目前,我国95%以上的药品都是仿制药,甚至是过度仿制品种。

    所谓首仿药,是指 首先研究申报、国外已上市而在国内未上市的药品 。由于首仿药相对后来者,投入的研发生产费用较高,业界一直有呼声,应与其他后来仿制药有所区别。

    近日,纽交所上市企业先声药业,在国内上市了高端抗生素药品安信,这也是国内注射用 比阿培南 的首个仿制品种。

    先声药业总裁任晋生告诉记者,由于是在国内上市的首个该品种仿制药,先声药业研发投入和厂房建设的成本已经上亿,目前的定价比国外同种药物略低,应该说政府已经考虑到企业的创新成本,给与了价格倾斜。

    但未来,如果国内再有 二仿 甚至 三仿 的品种,定价肯定比首仿要低。 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创新成本不能回收,这种创新投入是不能良性循环的。 任晋生表示。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对仿制药品实行 后上市价格从低定价 ,将有效抑制 低水平重复建设 ,引导制药企业由 生产密集型 向 技术密集型 过渡。

 
关键词: 中医中药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免责声明:本网所展示的供求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最佳分辨率1024*768,IE6或以上)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