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节,不少人都知道有登高、吃花糕的习俗,但重阳节的来历,你知道多少?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今天小编为你揭秘九九重阳节的来历和重阳节的习俗,一起来了解这个重要节日的起源吧!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易经》中把 九 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 踏秋 与三月初三 踏春 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 避灾 ,插茱萸、赏菊花。
重阳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2012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草案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大致有三种说法。
1、据《续齐谐记》记述
汉代桓景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多年。一天,费大师对徒弟讲,九月九日那天应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听从师言幸免于难,而未及撤离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灾难,相沿成习。
2、源于汉代的道学
道家奉为经典的《易经》中,把奇数视为阳数,偶数视为阴数,阳数中 九 又被视为 极阳 ,九月九日是两个 极阳 相遇,所以称作 重阳 。阳又表示钢,重阳是 二钢相逢 而相克,所以被视为 厄日 ,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为了 解厄 ,重阳习俗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