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中医保健 » 正文

「機器醫生」望聞問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3-31  来源:中医中药  作者:中医中药  浏览次数:993
核心提示:中医中药

天津有位機器人醫生,會搭脈、看舌象。記者日前在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工程學院,見到了這位身高1.6米,長著圓圓大腦袋的「機器醫生」(見下圖)。

接通電源,「機器醫生」的腹部屏幕上跳出「中醫辨證人」幾個大字,這是它的「生身」父母、一個6人研發團隊給它的乳名,它的學名是「中醫辨證養生診療機器人」。該團隊歷時3年完成了數據採集和組裝,目前已進入最後調試階段。

記者親身體驗了一把「機器醫生」的獨特醫術:將手搭在它的左臂上,脈象儀就會自動搜索脈搏;將手搭在它的右臂上,血氧儀就會自動檢測出血氧飽和度;對準它的頭部吐一下舌頭,舌象信息就會被「電子眼」收入囊中;還可將自己的徵狀向它傾訴一番。以上參數經軟件分析之後,會被保存到數據庫,20分鐘後,記者拿到了一張綜合報告單,上面顯示有病徵、治法、針灸穴位、中成藥方、飲食原則、預防調護等內容。

項目帶頭人、天津中醫藥大學陸小左教授說,該機器人有望年內在醫院健保中心、藥膳餐廳及藥店等投入使用,診斷一次的收費大概在10元人民幣左右。屆時,這款機器人還會完善一些功能,它會俏皮地打招呼,走過來為您服務,還會不厭其煩地聽您訴說病徵並作出回應。與其他「機器醫生」相比,該款機器人更注重保健養生,它可以方便快捷地為客戶提供養生建議。

其實,「機器人中醫」在中國並不罕見,此前,上海、瀋陽等地就推出「四診合參」機器人,但在天津還是第一次出現。記者隨機採訪了當地幾位市民,多數人表示,「機器人中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免去排隊、掛號之苦,在保健養生方面願意嘗試,但要真正有了病,還是更相信醫生。

有著多年臨床經驗的醫師王克孝認為,「同樣的病在不同的人身上,會有不同的徵狀。『機器人醫生』只能作為醫生診療的輔助工具,無法替代醫生。」

 
关键词: 中医中药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免责声明:本网所展示的供求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最佳分辨率1024*768,IE6或以上)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