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生活中, 中药店 这一曾经广泛存在的事物,如今却几乎成为了一个岌岌可危的背影,艰难地存活于城市的边缘角落。那些诗一般的中药名称党参、当归、神曲、天麻、蝉蜕、玉竹、沙参 这些主宰了中华人数千年保健养生的名字,正在从人们熟悉的词库中剔去,取而代之的,是头孢拉定、盘尼西林、阿司匹林、阿昔洛韦这些生涩呆板、味同嚼蜡的拉丁化称谓。
寸土寸金的深圳,中药铺流逝的 症状 似乎就更加 危重 ,在这个全民普遍追求速效的年代,以 标本兼治、缓慢见效 而著称的中药实在是有违这个城市的实际需求。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中药铺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仅在于医疗保健领域,它们还为城市奉献了一份古朴而深沉的视觉标本。
偏安一隅的药店,仍有几分另类的侠气
人们对 中药店 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影视作品中那些兼具治病与武打功能、药香袅袅、侠气弥漫、带有 X X堂 字样、各方英雄豪杰纷纷集结的场所。其中,《黄飞鸿》系列电影中的 宝芝林 ,就是标准模板覆盖整面墙壁、乌木质地的百子柜、油光锃亮的柜台、经常演绎 叮叮咚咚 式交响曲的捣药工具,还有道骨仙风的坐堂大夫 所有这些,都是构成 中药店 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很多人难以忘怀的集体记忆。
如今,深圳的 中药店 就很难在 古朴 和 威武 上两者兼得。深圳有两种大相径庭的 中药店 ,仿佛代表着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种,是偏安一隅,门面苍旧古朴,甚至连牌匾都没有的纯中药铺;另一种,是门面恢宏大气,上书 X X堂 的苍劲字样,以昂贵的装潢及现代化设备 镇店 ,融中西药销售于一体的新式中药店。前者,是即将退出历史的草根事物,后者,却渐渐把 中药治病 演变成一种贵族消费、高端享受,是老式中药店的升级进化版。
从景田北路侧拐进入景田北三街,一路纵深前行,与市场、修理铺裹缠在一块儿的不起眼角落,便有一家老式中药店在苟延残喘。逼仄的空间里,不时散发出中药草木所特有的精香。瘦削、戴着眼镜的老人,佝偻着身子,一副简朴打扮,如此 坐堂医生 实在和 黄飞鸿 这样偶像派气质的大侠范儿无法相提并论。没人诊病的时候,老中医就闲得发慌地拍打着诊脉用的垫子,或者拿出放大镜看他珍藏多年、早已缺角、从右到左竖排字迹的繁体字药书。此情此景固然简陋,却颇有几分 大隐于市、陋室铭志 的另类侠气。
就在距这座无名药店不到200米的地方,一家 X X药行 以光鲜门面霸占了街道的黄金位置。这里虽然也自我标榜 中药店 ,却是另一派景象。门牌、镇店对联、仿古立柱、药柜 像是经过风水师的点化,组成鼎盛、美观的方阵待客迎宾,格调极具古典色彩,但很显然,这些物件都是经过现代化之手精心装潢的,这样的 复古 ,只不过又是另一层矫揉的奢华而已。老板穿着金灿灿的唐装,停下狂按IP A D的手,往对面一阁挂满孙思邈、李时珍、张仲景等大国医肖像的房间指去: 周末才有中医坐堂,平时他都不在。 虚位以待的 坐堂位 ,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空间。
中药店向 现代 活化,高端定位成当下趋势
诚然,如今的中药店,少了几分 悬壶济世 的侠客情怀,少了些许古色古香的浪漫气息,但它们的 现代活化版 ,仍然活跃在深圳营养保健品市场,吸引着大量中高端受众。一些大型 老字号 药店,更是以连锁、加盟的方式覆盖全国,即使是在深圳这样一个仅仅把 中医 视作西医后补选择的现代都市,也在街道的亮堂之处,常可觅见 老字号 们 安营扎寨 的身影。
风靡全国的 同×堂 就是一例。比如位于蛇口沃尔玛附近的那家,门口的斗拱和彩绘、深黄的室内格调、红色唐装披身的工作人员都令人有误入 皇家 的错觉。玻璃材质的药柜盛放着半药半食的珍贵藏物,那是一棵棵形态婀娜、色泽瑰丽的袖珍植株。而红木质地的百子柜,与金黄灯光相映成趣,瞬间提升了药材的档次感。有时,药汤气味拂面而来,飘来淡淡清苦,与工作人员捣药、凿药的精草芳香混合在一起,成为一台另类的 色香味 大餐。
坐堂的 中医 ,如今已经十分 西医化 。他们没有古代郎中的长袍,而是披上了标准的白大褂。据工作人员介绍,同×堂本来只是一个药店,后来深圳放开 坐堂医 的禁令后,他们才引进了坐堂医生,兼营看病服务。至于 煲药房 ,如今也难觅砂锅炭火,取而代之的是电子、不锈钢、铝合金等锅具, 文火、慢炖、武火、后下 这些传统的煎药术语,在只需按钮、触屏便可调节火候的装置下,也似乎变得毫无意义。
这就是 中药店 在当代的 华丽转身 。在这些 现代 的中药铺里,西药、保健品、煲汤食材、山珍海味均可购得,从硬件水平、烹药技术到经营模式,现代版本的 中药铺 完全改变了传统的 作坊式 状态。而另一些 小字号 中药铺则大多转型为中医诊所,零星散布在大型住宅区附近,发挥着与 社区医院 类似的功能。
很多新式中药铺坚持 高端 定位,在诊疗手段上推陈出新,针灸、药敷、拔火罐、马萨基、艾灸、推拿 它们开始渐渐脱离平民消费的范畴。一位从事媒体工作的梁姓女士为了治疗 长期夜咳 的旧患,拜诊一位老中医,几剂药下来就花去2000多元。 方子里有大量人参、虫草之类的名贵药材。 边缘化的 中医 似乎另辟蹊径地找到了一条发展之路。
缅怀中药芳香,留住草木诗意
面对 你吃中药还是吃西药 这个问题,90%的深圳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理由很简单: 中药太苦了 。但也有小众分子始终对中药的 苦 情有独钟。且不论 良药苦口利于病 之类的老套古训是否靠谱,中药之苦,其实或多或少夹带着意犹未尽的余甘,那是草木化作药髓之后,留给世间最后的甜意。
中药的名字,本身也是一首首短小精悍的赞美诗。有人发现,用九声九调的粤语高声诵读中药的名字,会产生音乐般的韵律,会有 宫商角徵羽 式的曼妙 效 果 。比 如 ,一 剂 清 补 凉 的 方子沙参、玉竹、莲子、茨实、薏米、淮山、红枣,用粤语诵出,简直就像一首以《清补凉》为词牌名的微型诗词。还有形态各异、长相婀娜的药材,譬如玲珑小球般的 路路通 ,秀丽如花穗的荆花穗,任何一个药种齐全的百子柜,都是一个色彩斑斓的隐秘花园。或许,只有那些尚存风骨的中药铺,才会缅怀中药芳香,留住草木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