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埃博拉来袭 是挑战也是机遇(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1-26  来源:中医中药  作者:中医中药  浏览次数:1009
核心提示:中医中药

  近几十年来,复杂性科学兴起,整体方法已经逐步取代分析方法,成为自然科学领域的主流理念。而现代医学似乎仍沉浸在分析科学的阴影中,对中医学应对急性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方法和经验视而不见。面对埃博拉的步步进逼,人类如何走向“柳暗花明”,本文的思路和观点,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积极而有意义的启示。

  埃博拉病毒目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失去控制地蔓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目前尚没有任何可用于临床的疫苗,也没有特异性的治疗办法。这就意味着,一旦感染病毒,大多数病人只能“听天由命”,或是“坐以待毙”。

  面对埃博拉病毒的蔓延,人们像以往一样,把希望寄托在疫苗的研发上。然而,据最新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博德研究所,对爆发之初与爆发之后的病毒进行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埃博拉病毒目前已突变超过300次,疫苗的研发速度很可能因此望尘莫及,跟都跟不上病毒突变的速度。此外,病毒在人身上变种的速度,比在动物身上还要来得快上一倍。由此可能影响目前开发中的诊断技术,也会影响疫苗试验性治疗效果。

  实际上,无论是昔日的SARS,还是今日的埃博拉,这类在中国古代称之为“瘟疫”的流行性疾病,在古老的中华大地自古以来就多次发生过。今天,建立在中医学理论基础上应对伤寒、温病的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体系,就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在应对形形色色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不懈努力中,经过1500年漫长的经验积累,以无数人的生命为代价,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2003年SARS流行期间中医药的优异表现,使整个世界见识到了中医药在治疗恶性流行性疾病方面的巨大潜力。

  埃博拉临床表现及中医学描述

  来自疫区的临床报告显示,2014年初,自西非国家几内亚开始爆发的“埃博拉”,其发病过程和临床表现如下:

  初期症状因人而异,见于发病的2~3天。最初会突然出现发高烧(最少38.8摄氏度或101华氏度),严重头痛,肌肉、关节疼痛,咽喉疼痛;或同时或随之出现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和头晕、严重乏力。主要表现为病毒侵犯上呼吸道和胃肠道的症状以及全身症状。这个阶段,相当于中医学热入气分,热迫胃肠,气阴受伤的状态。

  病程4~5天,进而出现腹泻、黏液便、深色或带血的粪便、咖啡样吐血、因血管胀大而眼睛变红、因皮下出血而皮肤出现红斑、斑丘疹、紫斑和内出血。身体任何孔都会出血,包括鼻、口、肛门、生殖器官或针孔。这个阶段,相当于中医学血分热盛,气血两燔,热结胃肠,气阴严重受损的状态。

  病程6~7天,此时已经进入极期,除了持续发热、出血外,还会出现狂躁意识或神志昏迷,亦可能并发有心肌炎、肺炎等。这个阶段,相当于中医学的心营热盛,扰乱神明,邪热壅肺,痰热壅肺的状态。

  其后,病情的走向有两个方向:一是部分病人可能会出现以肩部、手心、脚掌为主的麻疹样斑丘疹,全身器官都有可能被扩散到,通常在几天后脱屑。如果此时体温渐趋正常,则有可能逐渐康复。这个阶段,中医学认为是余毒通过外透而解,是病情向愈的征象。二是部分重症患者或者严重并发症的患者会出现低血压(低于90毫米汞柱)、低血容量、心悸、体内器官严重受损(尤其是肾、脾和肝) 并引致弥散性全身坏死及蛋白尿。最终导致心力衰竭、休克及肝、肾功能的衰竭,在这期间死亡。这个阶段,相当于中医学的血脱、气脱导致阴阳离决的过程。

  中医治疗传染性疾病的伤寒、温病理论体系,分别是在汉代和清代就已形成了,无论流感病毒如何变异,从中医角度,始终不外风寒、风热、湿热几种类型或它们的复合型。从以上对埃博拉病毒病发病过程的中西医对比分析来看,其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患者所处的状态,在中医的温病学中均有详尽的描述,对各种状态的辨识、应对方法,甚至处方用药均有详尽的记载。这是我们的祖先在西方医学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代,在长期应对与埃博拉相近的流行性疾病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在中医学的史料中,大量用这种方法治愈的案例有案可查。只不过随着以西方近代科学为基础的西方近代医学的兴起,被视为“非科学”的东西,尘封在科学的“垃圾堆”里。

[责任编辑:昕亚]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61
 
关键词: 中医中药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免责声明:本网所展示的供求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最佳分辨率1024*768,IE6或以上)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