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医药产业,需要政策,需要投资,需要技术和新产品,但更需要一位好的领军人物,其中CEO是最重要的角色。
过去2年来,全球前十强药厂就有7家换了CEO,如果算上CFO,则有近20位跨国药厂的高层领导更新换代。
高层管理人员大换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业周期性困境和动荡,股市行情最能说明问题,全球多数大型制药公司的股价在过去几年中普遍下滑,主要原因在于多个专利药保护到期出现的仿制药竞争,而新产品短缺或开发滞后,来不及填补产品链空缺及企业发展需求。
大公司每次换帅都有其独特的选择标准,新领导人的个人特征、行事风格以及入选方式,多少显示了制药行业为应对产业快速发展和痛苦转型期所采取的某些相似做法,比照往年,这一轮CEO大换班发生了些许微妙变化:
换人节奏加快在最近轮番公布的CEO任命潮中,各公司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接二连三地更换掌舵人。过去大药厂日子好过,CEO任期很长,如默沙东前CEORayVagelos,GSK、赛诺菲-安万特、罗氏现任CEO等都已在职大约10年或更长时间。赛诺菲-安万特首席执行长官Jean-FrancoisDehecq在位17年后,去年由于年事已高、公司结构需要调整和不良事件困扰等原因,才把CEO的位置让给其副手GérardLeFur,自己则保留董事长的位置。
少壮派掌权 大药厂新一代领导人相对年轻。GSK的AndrewWitty只有43岁,但他还不是最年轻的,罗氏的SeverinSchwan只有40岁。拜耳首席执行长官ArthurHiggins认为新生代的年轻制药界领导人,可能比老一辈CEO们更加身经百战, 因为我们是在世界不太合理、公平的环境下(政府舆论压力和公众不理解)长大,已经习惯于对付错综复杂的局面。
国际化视野 由于药厂在当前市场承受的价格压力越来越大,新领导人均具有国际化背景和视野。
别看英国药厂GSK重新选择英国人AndrewWitty出任CEO,但他的国际化经验不可忽视,AndrewWitty有各国工作经历和管理经验,还在非洲和亚洲担任过高级管理职务,这两个区域正是全球经济增长和药物研究销售成长最快的地方。
赛诺菲-安万特的新任首席执行长官LeFur是法国人,2007年初上任的他刻意强调国际化的重要性,过去一年来,他大大拓展了管理团队的规模和背景,为了提高效率、加强沟通,他还要求部下在高级别会议中更频繁地使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
商业背景高于研发 虽然大药厂的新任CEO大多来自医药界,但是其中除了赛诺菲-安万特的LeFur和礼来的JohnLechleiter有研发背景外,其他企业的CEO少有研发专业背景。对此现象,来自生命科学高管猎头公司EgonZehnder的高级招聘顾问解释道: 从事研发的人站在一群投资者和媒体记者面前,谈论公司发展战略和市场份额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近亲繁殖 GSK新任CEO是与公司其他两位热门候选人竞争后上岗的,礼来新任CEO曾在公司干了27年,惠氏新任CEO也为公司效力20多年,罗氏新任CEO在公司干了10多年。这种仅在内部提拔CEO的模式应当算是医药行业的传统,大药厂这几年的新任CEO中,只有先灵葆雅和百时美施贵宝的CEO是从外部征聘的。
药企主帅的新老接替乃企业生态中的自然规律,关键是 不能换汤不换药 ,仍用以往固定的思维管理。目前,药厂除了业绩下滑以外,还面临政府、公众和媒体的许多负面印象和评价问题,要改变困境,大公司还得好好向中小生物技术企业学习。辉瑞老总显然看到了这一问题,已着手试验生物技术企业式的自主权和创新环境;诺华和罗氏已经开始在内部管理层面革新,力图解决机构臃肿、决策官僚、资源浪费问题;阿斯利康在并购MedImmune以后,给与其充分的自主权和优惠待遇。这些可喜的变化,反映出跨国药企正在维新思变,寻求突破。
老路走不通,发展才是硬道理,唯有创新,唯有务实,才能摆脱当前这种 隔几年就要受专利过期影响不断裁员,再通过并购获得新的业绩成长点,过几年再进入销售下滑退出市场 的周期性危机。
公司运营好坏,一把手是关键。在大环境不好的时候,公司易帅成了家常便饭,去年共有五家大药厂任命了新的CEO 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