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甘肃省宕昌县举办了2014年中药材产销对接洽谈会。全国各地57个企业到会,现场签约了20个项目,资金总额达6.884亿元;同时正式挂牌成立甘肃省中医院宕昌分院。
宕昌自古就有中药材种植传统,早在公元505年,宕昌王就把当归作为贡品进献给梁武帝,是名副其实的“千年药乡”。
主抓中药材产业、旅游和卫生工作的县委副书记王思成,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派出的挂职干部。近一年来,走遍宕昌25个乡镇,时常出现在田间地头、乡村集市、药材市场和农民合作社。他认为,“要让宕昌的道地药材能真正富民强县,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逐步建立现代中药产业链条,推动中药材种植、销售、加工、贸易、保健和医药结合的综合发展,走大产业之路。”
农业:
中药材是铁杆庄稼
35岁的许文安是宕昌县庞家乡许家村的村主任,2011年组织成立了宕昌县亿鑫中药材种苗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繁育党参、黄芪苗。
刚开始推广种植党参苗时,村民们态度都不积极。许文安就挨家挨户做宣传,鼓励引导村民们扩大种植面积。
许文安为了不让客商一涌而来压低价格,便请收购的客商分批前来,领着客商满山看党参苗子的长势,让他们自己挑选。这样一来,他们村的党参苗基本不上市场,80%在地里就卖掉了。
“有些党参苗还在地里,客商们就预付了钱款,自己雇工人往出挖,农户们就只是坐在家里数钱。”庞家乡乡长杨文全高兴地说。
去年,许文安家的3亩党参苗卖了18万元。村上卖党参苗子收入最高的人家能达到20万元,合作社的社员,收入在15万元以上的占三分之二。许家村的239户1239人,每家都种植药材,去年党参育苗和党参种植有1857亩。
“正是因为这里山大沟深,大多属于高寒阴湿气候,中药材才成为宕昌的‘铁杆庄稼’,是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也是扶贫开发的首要途径。”县委副书记贾永文说。现在,全县中药材种类达690种,种植面积扩大到40万亩,成为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最大的县之一。总产值今年预计可达5.3亿元以上,药材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8.5%。
近年来,宕昌县相继出台了《特色产业奖励办法》《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确立了“川坝蔬菜、半山药果、高山草畜”的产业开发思路。组建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近70个,培育了中药材初级加工队伍,承担国家“中药材种子种苗建设项目”,成功引种优质大黄等新品种,着力加强中药材种植抚育等技术培训,实现中药材种植的扩量、提质和增效。
县长李建功说,今年按照“整山、整片、整流域”发展中药材的思路,科学规划产业布局,调整种植结构,制订了宕昌县中药材产业发展五年规划,确定了种植品种、种植区域,将种植面积落实到村、到户、到田间地块。
政府以奖代补和财政贴息等方式向中药材种植大户、营销加工大户进行倾斜,调动了群众发展中药材的积极性。一些全国知名企业也慕名而来,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合作多种方式建立了企业专属药源基地。中药材已成为宕昌县富民强县的第一支柱产业。
[责任编辑:昕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