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濟丸」風波令市民關注中成藥的監管。香港浸會大學中醫院搶佔先機,率先成為本港首間成立中藥檢定中心,可測試中成藥是否含有重金屬、殘餘農藥等,若通過測試,可獲中心頒發「A嘜」認證。浸大中醫藥研究所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方宏勳說,希望建立一套獲國際認可的優質認證標準,推動本港中成藥的發展,但承認難以一步到位。
浸會大學中醫院乘醫療產業的勢頭,率先設立本港首間中藥檢定中心。方宏勳說,中心合共投資二千萬元,包括三個實驗室,可以進行無菌測試、微生物測試、重金屬測試,以及用指紋圖譜分析中成藥主要成份含量。中心可接受業界委託化驗中草藥及中成藥,估計佔現時本港中藥化驗市場約三成。
為了提高中成藥質素保證,中心同時提供「A嘜」優質中藥認證計劃,至今已測試十一種產品。方宏勳說,參與計劃的製造商需要「過三關」,包括對藥材進行顯微鑑定,重金屬、殘餘農藥測試,以及化學成份指標是否符合香港、中國藥材要求,方可取得「A嘜」認證,而且須每年送檢及抽檢八個樣本,每年至少支付八萬至三十萬元。
不過,「保濟丸」事件令市民關注原材料問題,方宏勳承認不是每種抽檢的中藥都會測試有否含西藥,因成本太貴,只能針對高風險產品,如減肥藥、壯陽藥,或過往有否銷售歷史,如有沒有事故進行分析。他說,一般中成藥不會摻雜西藥,若藥廠同時生產中成藥、西藥,應避免原材料交叉污染。
方宏勳說,中成藥長遠需達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MP)水平,現時本港有五百多間中成藥製造商,當中只有七間達GMP水平,但若急於即時推行GMP,估計逾五成中小型製造商會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