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湿热等中医体质辨识将补充进居民个人健康档案。昨天,本市召开中医药工作会议,透露本市要在一年内实现各区县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置中医科;同时,市中医局将推动传统制剂的利用,使一些已经消失的便宜小膏药重现医院。
中医体质判断纳入健康档案
本市将在一年内实现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置中医科,完成700名基层中医执业医师的全科培训。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20个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形成社区中医药服务预防、养生、保健、康复、教育、治未病六位一体的服务模式。
要为社区居民提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首先要了解居民的基本体质,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理。 市中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使市民能够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卫生部门要求居民健康档案全部要加入中医体质辨识内容。据了解,中医可分为气虚、湿热等8种体质。
二级以上中医院恢复中医儿科
本市大多数二级以上医院都曾开设过儿科,但是随着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有病通常都选择儿童医院、儿研所等医院,因此包括各中医医院在内的很多医院儿科逐渐萎缩,甚至消失。但在去年的甲流防控中,各中医医院纷纷开设儿科专台,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价值重新被社会和家长所重视。
市中医局表示,今年将大力推进中医儿科、妇科等特色专科的发展,全市20家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全部恢复中医儿科,并将此指标纳入医院等级评审中。此外,还将建设北京市中医儿科临床诊疗中心。
院内制剂将纳入医保
据了解,目前本市获批的中药院内制剂还有百余种没有纳入医保,今年本市有望进一步扩大中医药在医保和新农合的报销范围和比例,这部分中药院内制剂有望纳入医保。
同时,各中医医院都曾经有一些没有批号的传统制剂,这些制剂大多成本低,售价便宜,但由于申请药品正式批号的过程繁琐而放弃了审批,逐渐在医院中消失。市中医局今年将推进中医传统制剂的开发利用,让群众喜爱的简便、廉价的小膏药类传统制剂重现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