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标准:中医辨证论治优势的有效载体(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1-08  来源:中医中药  作者:中医中药  浏览次数:884
核心提示:中医中药

  标准是衡量学科成熟的标志,辨证论治诊疗技术的标准化是体现中医疗效优势的核心技术载体,可对中医诊疗技术行为发挥规范性作用和指导作用。作为中医药的核心技术,辨证论治要服务于全人类,不但临床疗效要取得世界医学界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形成辨证论治诊疗技术的规范,将其技术特色与优势以标准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技术标准。所以,实现辨证论治诊疗技术标准化是提升其技术的科学内涵,走向世界服务于人类的前提。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医药研究者们围绕证候标准开展了系统研究,对证候概念和内涵、证候分类、命名、证候量化的诊断标准等方面进行了证候的规范化。有些研究者充分利用人才与技术资源优势,根据中医药技术标准的特点率先进行探讨,采用循证医学方法、专家共识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首先在中医疗效优势病种上形成诊疗指南等标准化技术文件,基本上取得了中医药行业的一致性。

  中医辨证论治诊疗技术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独特的临床思维、肯定的临床疗效,其诊疗技术的成熟度毋庸置疑。但由于它是建立在整体观理念上的个体化诊疗技术,与现代医学技术在理论体系、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也就是说个体化的诊疗技术犹如量体裁衣,按标准化的技术要求很难统归在标准化的技术规范中,这是目前中医标准化研究者面临的难题。

  技术标准的基本特点是要取得相关方的最大程度协商一致性,一方面要求标准研究要在学科发展较成熟的基础上进行,另一方面作为个体化辨证论治诊疗技术,要在体现个体化技术特征的同时,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才能被临床医生接受和应用,科学价值与疗效优势才能在规范辨证论治中得到体现。

  近二十余年来,辨证论治的前端技术——证候规范化研究始终是中医药现代化和标准化研究的热点,相继出现了不少研究成果,如各学术团体、专业委员会制订了相关疾病的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诊疗指南、证治标准;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制订的证治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等证型标准;不同版本的教课书、学术专著也以辨证论治的证候规范为核心,提出各不相同的证治类型等等。

  从已发布实施的中医药行业标准来看,辨证论治标准的制订方法主要依靠专家对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缺乏对个体化诊疗经验共性规律的提取,因而造成同一种疾病不同指南、教科书之间的证候分型和处方用药不统一、不协调的现象。一方面造成了指南使用者无所适从,另一方面造成指南的权威性不高。同样,指南与教科书中的证型和处方用药也不统一。如何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辨证论治标准的制订,避免指南、教科书间的内容不统一,体现标准内容的重复性,应该是辨证论治标准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责任编辑:昕亚]

1 2 下一页 尾页

21
 
关键词: 中医中药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免责声明:本网所展示的供求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最佳分辨率1024*768,IE6或以上)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